去年九月,我第一次踏上英国的土地,开始了独自一人的留学生活。今天手机突然弹出那年今日的提醒,看到自己当年申请学校、刚到英国的照片,顿时感慨万千。时间过得太快,快得仿佛一切还发生在昨天。 刚到英国的日子第一天走进课堂,教授带着浓重的威尔士口音讲课。我硬着头皮听了一个小时,勉强能理解个大概,但仍然一知半解。那天早上特别冷,我裹着外套,拿着保温杯在校园里转悠,终于找到一个能接热水的地方,泡了一杯勉强算是安慰自己的茶。 爸妈刚刚给了生活费,我不敢乱花。下课后,朋友们兴冲冲地约着去吃米线、肉夹馍,而我看着钱包,想着每一笔支出,硬是一个人坐在图书馆里喝了两个小时的水,等着下午的课开始。 租房时,我不舍得住太贵的studio,最后选了离学校较远的ensuite。每天早晨,我都会早起一个小时,赶地铁,再换公交,才能到达校园。急匆匆地披上外套,带上刚加热的面包,边走边咬,脑子里想着今天要讲的内容,盘算着老师布置的作业DDL。寒风灌进衣领,面包干巴巴地咽下去,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我要争口气。 朋友圈的“滤镜”国内的朋友圈以为我在国外“吃香喝辣”“游山玩水”,以为留学就是富二代的生活,但他们不知道,在这背后,我背负着多大的压力。 终于舍得给自己改善一顿了,去食堂点了一份面条,一看价格——13镑。我心里一惊,但还是告诉自己,既然点了,就不能浪费。于是我一点一点吃,撑到实在吃不下去了,又硬是把汤水喝完。 我不知道这一年硕士读完,能不能留在英国找到工作,也不知道如果回国只能找到5K的工资,该怎么面对父母。 留学生活的“性价比”从申请到雅思、存款证明、签证、机票,每一笔支出我都算得清清楚楚。能省一点就省一点,生怕让家里多承担。去超市买菜,我会蹲到快打折的时候去挑鸡蛋和肉,买了一大堆沉甸甸的东西,咬着牙坐公交再走路扛回住处。 双手拎着满满两袋食物,身上背着厚重的电脑和课本,但我知道,这不算什么。父母的辛苦,他们也从没对我说过,谁的生活容易呢? 回头看,这一路不容易从双非到曼大,再到拿到工作offer,这一路走来,我真的想说不容易。但我也明白,纠结、焦虑、害怕都没有用,最终都得靠自己。四个字:干就完了! 从二本到英国留学,我用了四年时间。你呢?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一定能凭自己的努力,回报父母,让他们知道,他们的付出没有白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