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朋友聊天,他在维也纳经济大学(Wirtschafts Universität Wien)读Socio-ecological Economics and Policy,虽然这个专业挂在商学院下,但实际感觉更偏人文社科,和传统的经济学关系不大。他的体验总结起来就是:课业压力大、互动多、阅读量爆炸,完全没法“水”过去。 1. 课程硬核,想混日子?别想了。他早就听说德语区的大学课业压力大,但实际体验下来,比想象中还要严格。 听说有些大学的lecture就是自由的讲座形式,考勤随意,但他们学校所有的lecture都查考勤,只要缺席两次,这门课直接挂科,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评分方式也很严格,每门课的成绩都拆分成个人作业、课堂参与和小组作业几个部分。比如他有一门哲学课,要求交四个阅读报告,只有两个会被打分算入最终成绩,但少交的话还是会被扣分。总之,不可能摸鱼,全程高强度输出。 2. 文献阅读量巨大人文社科和商科留学生应该都懂,reading load大是基本操作。但他吐槽说,有些课每周要读五篇文献,一开始看到另一门课只有一篇,还开心了一下,结果打开一看——18页,完全没少。 3. 课堂互动要求高,沉默是“挂科”所有课程至少有15%的成绩来自课堂互动,形式还特别多,比如回答问题、seminar、open debate,基本上课上不说话,最后成绩也好不了。 他最大的困扰是,身边的欧洲同学反应快、语言能力强,讨论的时候思维逻辑特别清晰,而他经常还没组织好语言,讨论已经结束了。现在讨论课上基本处于沉默状态,还在慢慢适应。 4. 文化语境差异,听得懂单词但还是云里雾里这个问题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更严重的是课堂上的学术语境。即使语言成绩过关,上课还是会有很多时候听不懂,主要是因为很多讨论的背景知识和文化语境不一样。 比如他有一门法律课,所有的阅读材料都基于美国立法和宪法,里面的专有名词很多,比如originalism(一种法律解释方法),这种概念即使翻译成中文,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必须花时间查大量背景资料。而且,一篇文献里可能会提到四五个美国的经典法律案例和历史人物,读完还是一头雾水。 另一门哲学课也是,欧洲同学从初高中就学哲学,对基本概念都很熟悉,而他在国内的哲学课基本就是高考政治那点内容,课前不看PPT,课上完全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 想搞学术?天堂。想享受生活?快跑。他的整体感受是,如果你想认真搞学术,维也纳经济大学的教学强度和质量都很不错,这里绝对能满足你对学术的追求。 但如果你只是想轻松留学、体验生活,还是谨慎考虑,否则入学之后可能会被高强度的课业压力压得喘不过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