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贴主要针对那些未有在美国长期居留经历的小伙伴们, 向大家分享一些实习期间生活方面的一些知识. 本文内容以个人经历为基础, 如有其他人对某些内容有不同意见, 欢迎进行友好讨论.
本篇内容以各地的短期交通和通勤方式为主, 长期居留毫无疑问还是买车/租车更为实惠方便
和国内以及大部分欧洲国家不同, 美国生活方式以机动车为基础, 这是大家应该都听说过的, 但实际情况对于部分人而言在第一次接触时可能仍会产生一些震撼.
美国部分大城市 (以纽约, 芝加哥为例) 具有比较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 但是次一级的城市对应的公共交通建设着实让人不敢恭维, 以波士顿为例, 其地铁系统运行方式让在国内长大并在俄罗斯生活过的笔者大为费解, 红色线路是一个Y字型线路, 其中靠北的一端是相对而言的总线, 可如果想从Y字靠南的一端到另一端的话, 需要乘线路到交汇处再转成另一方向的班车, 这点在国内部分城市的地铁线路也有类似的例子, 但是在波士顿当地, 结合冗长的发车间隔(同一方向的两班车可以相隔半个小时以上, 且时常晚点), 以及相对而言部分站点略带混乱的站台设计, 导致地铁的换乘的体验非常的糟糕. 这一点不仅仅体现在红色线上, 波士顿几乎一大半的地铁线路末端是完全隔离的, 如果想从某线末端去到另一线路末端, 最方便的方法是先坐到市中心, 然后再在市中心的换乘站点换乘, 这一过程动辄即可达到1h以上, 相比于波士顿的城市面积, 以国人的视角或可能难以想象. 笔者在波士顿实习期间, 感觉带教的attendings (他们是阿尔及利亚人) 对于这一情况也有所了解, 所以每次给的报到时间范围极为宽裕. 时值欧冠期间, 其中几位attending买了机票回去德国看阿尔及利亚的比赛去了, 回来的时候花了不少时间吐槽波士顿的公交系统和行人道路设置的有多烂...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美国知名大城市的地铁系统相对而言覆盖面就比较好. 以纽约为例, 其城市地铁线路设置可以说是比较方便了, 且在深夜时段仍能保持一定长线路的运营. 笔者在纽约实习期间曾与从欧洲来的友人在市区游玩, 被其人拉到小酒馆喝到后半夜两点, 本已经做好大出血打车的准备了, 结果发现在那个时段仍有可以直达住处的线路运营, 这点确实值得夸赞.
对比地铁线路, 公交车的线路在绝大多数城市覆盖面相对而言都比较广, 但是与国内不同的是, 美国的公交车服务质量亦和城市规模有直接关联. 纽约的公交车几乎可以拉着你去到绝大多数你想去的地点, 且能保证定时定点发车到站; 而对比来讲, 波士顿的公交车班次就极为不固定, 提前五到十分钟/晚点半个小时以上都是经常发生的事情; 布法罗的公交车更是有的站点几小时才有一班车, 给人感觉不是公交车, 而是类似国内的城乡大巴. 因而笔者在这两个地方实习的时候, 通勤方式以打车为主, 仅仅是运气好的时候赶一赶公交省点花费.
除此之外, 诸如同一线路区域中转时间过长, 不同线路的大型中转站指引较差且等待时间较长, 公交车司机服务态度等, 均会影响以公交系统为主的通勤效率. 比如有时在某些站点会遇到老弱残幼或者带一些大件的乘客, 这时候司机就会为其提供一些比较人性化服务, 从而加长了每站平均等待的时间; 有时早餐晚餐时段, 司机们会将车停在路边下车去买咖啡或者其他餐食, 这一行为在很多外国人眼中也是比较陌生的.
从另一个方面来讲, 很多城市的公共交通设置也有比较强的地区性, 纽约的JFK机场交通线路极为发达, 以各种方式都可以找到到达的方式; 而与之对应的, 另一个机场拉瓜迪亚, 你在地图软件上甚至搜索不到可以直达的公交线路, 最近的站点距离机场入口也有近一千米的距离, 且机场附近部分道路数据未能得到及时的更新, 以至于笔者按地图指引赶路的时候走到某条路末尾才发现该路段已经于几个月前封锁, 想要去到机场入口要再绕500米.
除上述方面之外, 美国的交通系统有个最大的不同就是红绿灯设计问题, 绝大多数路段并非是按世界其他国家一样设置的红/绿/黄机制, 而是白色代表可以同行, 红色带表不能同行. 这导致第一次去到美国的外国人往往会话一些额外的时间去习惯这一系统, 虽然可能仅占用几分钟时间, 但确实是一种负面的体验; 笔者在布法罗实习期间遇到的来自匈牙利的实习生们也对这一系统进行了吐槽, 说他们第一次来也在路口站了五六分钟来确定什么时候能走什么时候不能走...
综上所述, 以笔者的视角, 在公交系统设置较为不太理想的区域, 靠打车通勤就成了多数人的唯一选项. 或许有些小伙伴想说是不是可以考虑租车? 但以笔者本人的调查, 多数租车公司提供的价位基本都维持在1000$左右, 且租借和归还手续对第一次接触的人会较为复杂, 部分时候还要考虑到上一个租车者的素质 (多数租车服务会在结束的时候要求使用者自费将油箱加满, 网上有人吐槽过前一任租车者不讲素质没做到这点从而让后面的人承担了额外成本的问题); 而统计下来租车的使用频率除一天两次的通勤和周末的采买外亦比较有限, 所以综合各方面算下来, 每天打车去实习地点, 看缘分从实习地点打车或坐公交回家是比较合适的方式. 除此之外, 虽然中国驾照经过临时公正可以在美国正常使用, 且通过驾考后可以直接拿到美国驾照. 但这一过程耗时甚巨, 对于多数拿着B1/B2签证做临床实习行程排满的小伙伴们而言或许并不是一个理性的选项.
除打车/自驾/公交之外, 其他的代步工具或许也是可以考虑的选择, 但考虑到地形和当地法规等问题, 类似纯人力的代步工具 (自行车, 轮滑, 滑板等) 消耗体力难以评估, 而具有额外动力的代步工具 (电动车, 摩托等) 一旦某些地区有额外法规限制会带来更多的麻烦, 笔者在实习期间并未考虑这类选项, 后续小伙伴们如若有尝试成功的, 或可进行积极讨论和分享.
需特别提到的一点是, 美国现在很多城市提供共享单车/电车服务, 但是实际使用体验极为糟糕, 本身每次使用价格即在5~8$之间 (这还是开了会员之后的价格). 此外与国内共享单车随用随停不同, 美国的共享单车需要定点租界归还, 且每个站点总位置非常少, 有时起点好找, 但是终点附近的还车位因为站点设置或占用问题极为难找, 路上省的几分钟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就找回来了, 所以有兴趣的人需谨慎体验.
(笔者在芝加哥实习期间曾有过类似的体验, 某天早上租共享单车从家里出来, 在医院前几个路口见到了同一拨实习的另一个小哥步行前往, 结果到了医院附近找还车位花了小20分钟, 到地方时人家走路过来的衣服都换好了)
---
相对于地区性的短途交通而言, 美国多数地区城市间的交通相对而言还是比较方便的. 有条件的人仍可选择开车旅行, 相对而言在中短途是最方便的一种方式. 而如果没有这类计划的话, 飞机航班也是比较方便的选择, 但是不建议带较多行李的同学选择, 盖因美国各大航空公司行李额需要额外付费, 通常一个行李额在30~50$不等, 第二件价格增加, 所以如果东西多的话, 机票的成本需要好好计量. 此外, 美国的铁路系统也是可以考虑的选项, 虽然整体速度比较慢 (600公里开8小时, 几可媲美国内的绿皮车), 但是覆盖性是比较好的, 且美国的客运火车内部空间设置极为慷慨, 所以即便旅行时间相对而言有些长, 但整体体验却还算可以; 某些线路会路过一些知名的地点, 相对较慢的行驶速度反而给了大家更多的时间可以欣赏窗外的景色. 此外, 铁路系统对于行李额的限制也比较宽松, 更适合东西比较多或者多人同行的情况. 同世界其他地区的铁路系统一样, 买票在火车站乘车这一过程也比去机场乘航班的过程更为方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