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既是校招季又是申请季,想聊聊学历的作用,和学历歧视的本质。学历大概可以分为两个点来谈,一是在招聘环节中的作用,二是在生活中的作用。
目前在招聘环节中,学历的重点审查阶段会在一头一尾两个阶段。流程的最开始是机筛和hr筛在比较香、竞争比较激烈的岗位中,学历没那么优秀的同学可能就直接失去面试资格
而到了流程的最末尾,即offer评估、横向对比环节,学历的重要性又回来了。因为能通过三轮甚至四五轮面试的同学,与岗位的匹配度和自身能力都是过关的,这种情况下除了学历似乎没有什么可以比较的了。
而在日常生活中,与亲戚、朋友相处时,高学历的人在他人眼里似乎自带一种光环。清北的像婆罗门,双非的像坐过牢。尽管这种光环背后存在逻辑漏洞。因为所谓顶级名校的毕业生,其实绝大多数也都非常普通。
由此可见,虽然目前公司都在降本增效,导致实习作用大大提升、学历作用减弱,但学历还是很重要。那么在升学选择过程中,什么样的学校会更加有利于校招和光环效应?可以从供需视角来看:
一个学校或者项目,每年的录取的同学越少,那么在市场中就越稀有、价值就越高。哈佛大部分项目每年招收的硕士很少,而申请者非常多,因此不会有人喷这些项目是水硕。而反观哈佛GSE,录取的人本来就多,其中又有太多人拿着哈佛的牌子到处做营销,现在已经被打成水硕之王。为什么美国的一年硕被喷的不多,而英港新则一直被骂水硕,本质上还是因为每年英港新毕业的人太多,供给量太大,丢掉了其光环性。
但也有其它的点需要注意,例如学校本身的名誉。印度理工这种申请难度很高的学校,因为在国内知名度不高,作用也就不大。而英国的牛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强大的学术底蕴,尽管招收的一年硕和自费博越来越多,但大家还是会把它们和美国藤校放在同一个心智位。
此外,搞技术的同学,也不用担心学校排名低或者名声不够大。例如申请CS方向,能去CMU的基本上可以无脑去。虽然最近好像连QS100都没有了,但在技术界的地位就摆在那儿,也出了太多传奇人物,例如刚30岁就已经创业成功、套现几亿人民币的KimiCE0杨老师。
|
|